研報新規征求意見稿“滿月”券商披露自營盤仍“難產”
2010-08-29 23:45:53
每經記者 馬宇飛
研究報告潛規則的泛濫促使監管層出手打擊,7月29日,中國證監會網站掛出通知,稱“為規范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從事證券投資顧問業務、發布證券研究報告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就《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和《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全面征求意見。如今征求意見稿發布已近一個月,但該初步方案卻引來了券商頗多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是否應同時披露其自營盤在報告個股上的倉位。
業內人士直言,由于各方尚存在一定分歧,盡管征求意見稿披露已有一個月,但距離最終確定恐還需時日。
新規劍指行業潛規則
對于證監會此次出手,坊間均認為主要是為了斬斷利用研究報告進行內幕交易的行業潛規則。此番“整風運動”不但針對分析師與私募大戶的勾結,還直接將旋風刮向了券商內部,直指券商自營盤。
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是,“對具體某個股票做出明確估值和投資評級的研究報告,須在該報告發布日,披露截至當天報告發布方持有該股票的數量、市值及占公司自營投資總額的比例。同時,該報告發布當天及下一個交易日,發布方的自營投資不得進行與研究報告觀點相反的交易。”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認為,該規定等于是將券商自營盤的倉位完全暴露于眾,有利于防止券商做出“心口不一”的違規操作。
券商稱沒有實際意義
不過,這一重大變化卻引來了券商們的爭議。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一家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從公司業務的具體操作上講,研究所的報告與券商自營盤經常會重合,但其中不一定涉及內幕交易。
“一些大型的券商自營盤拿個一兩百只股票做配置很平常,研究所寫報告時難免會出現重合。”
該負責人還認為,意見稿中的一些規定從整個操作上來講,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即使研究報告給予個股推薦評級,但從自營的角度上講,如果股票當天漲了很多,出于獲利兌現、平衡倉位或調倉的考慮,都有可能選擇賣出個股。”
“比如我自營持有100萬股,在報告發布的當天我出于調倉的考慮減持幾萬股,這顯然不算是相反操作。”該負責人表示。
另一家中型券商的研究員也表示,披露自營倉位等規定在實際操作上反而給機構增添了許多麻煩。
研究報告背后的利益鏈條
不得不說的是,由于監管缺失,券商頻頻曝出涉嫌利用研究報告進行內幕交易的丑聞,研究報告的背后已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利益鏈條。
《每日經濟新聞》在去年底報道的“東方證券自買自推”一案就十分典型。據此前報道,2009年11月23日,東方證券公開發布了一篇名為《五洲明珠:短期看漲價 長期看機制》的研究報告,以味精漲價 受 益 為 由 推 薦 五 洲 明 珠(600873,收盤價23.41元)。隨即該股出現放量暴漲走勢,連續兩個交易日暴漲近20%。
而五洲明珠當年的三季報顯示,東方證券自營盤在三季度就已大舉買入284萬股,成為公司第二大流通股東,無疑是股價暴漲的最大受益者。當時就有投資者質疑,東方證券左手自營買入,右手研報推薦,是否屬于券商的變相老鼠倉?
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曾向記者透露,今年7月初,有研究員在去
博云新材 (002297,收盤價24.68元)調研后告訴他,該公司近期有重大利好并會發內部推薦報告,讓他關注。
果然,7月9日,博云新材公告停牌;7月16日博云新材復牌并披露稱擬以不低于16.05元/股定向增發3500萬股投向大飛機剎車系統。受此消息刺激,博云新材在隨后三個交易日內連續放量漲停,而上述私募人士在第三個漲停時輕松出貨,短期暴利驚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