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個股聚焦

每經網首頁 > 個股聚焦 > 正文

80后“技術宅”創辦光啟科學 低價氦氣球彌補衛星盲點

2015-01-30 01:07:2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孫宇婷 袁東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孫宇婷 袁東 發自深圳

1月9日,農歷節氣小寒剛過去幾天,位于南國的深圳依然暖風和煦。在這座以科技產業著稱的城市,既有華為、中興、騰訊等世界級科技龍頭,也有眾多生機勃勃的科技“新貴”。近幾個月資本市場的寵兒光啟科學,便是這些新貴當中的一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光啟科學所在的深圳軟件園,園區路上散落一地的樹葉,透過大樹投射下來的斑駁光影,以及提著早點三三兩兩從身旁走過的技術青年,令這個駐扎著眾多名企的軟件園區反倒更像是一所典型的理工類院校。

在辦公大廳,記者見到了此前一直有著電話往來的光啟科學品牌經理許毓欽。據他介紹,在這棟并不算高的大樓里,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也包括與之有關聯的一系列創新和產業化平臺(如公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就獨占了四層樓。

年輕的管理團隊注重專利申請

邁入公司大門,很自然就會注意到墻上掛著的創始人照片。一張張年輕而富有朝氣的面孔令記者有些生疑:他們難道就是公司的執掌人?

“的確如此。光啟創始人之一劉若鵬博士是個不折不扣的 ‘80后’。1983年出生的劉若鵬起初在浙江大學學習電子信息工程,后赴美國杜克大學學習電子信息,主攻方向是超材料,屬新興科學領域。”在創立光啟之前,劉若鵬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新發明。2009年,劉若鵬率領其團隊成功研制出“隱身衣”,這一成果被刊登在2009年1月16日的 《科學》雜志上,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

在杜克大學留學期間,劉若鵬與同屬一個實驗室的趙治亞、季春霖、欒琳及張洋洋等幾名博士共同從事前沿技術研究。2010年,這群志同道合的留洋精英悉數回國,并選擇在深圳正式成立了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許毓欽提到,“他們中間年齡最大的也才1975年出生,當年他們回國時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

目前光啟研究院有350人左右,其中60%是研發人員,并以博士為主。而研發人員的專業方向包括材料學、電子信息、通信、電磁波、天線等。記者留意到,這些研究方向皆與公司主攻的臨近空間方向有極高的匹配度。

“光啟研究院自成立以來一直很重視專利覆蓋,公司站在全球的產業制高點,率先選擇了覆蓋掉相關專利,并在2013年推出了智能光感產品,2014年公司進入臨近空間業務研發,并完成了光啟科學上市公司的運作。”許毓欽介紹稱。根據公司官網介紹,截至2014年6月,光啟申請核心專利超過2600件,占過去十年相關領域專利申請量的86%。

“旅行者號”探索臨近空間

自從光啟科學借殼上市以來,公司就以“阿波羅”計劃作為噱頭,吸引著公眾的眼球,股價也在二級市場一飛沖天。

光啟的“阿波羅”計劃正是致力于為人類開發臨近空間。人類在這一空域施展拳腳的記載相對空白,因此對臨近空間的開發被認為是人類繼航空、太空領域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空間應用擴展。

在光啟位于一樓的展廳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了被公司命名為“旅行者號”的飛行器模型,它是一個巨大的銀色氦氣球,一旦啟用,將在離地表24公里的高度工作,這已經進入到臨近空間范圍。據許毓欽介紹,“當旅行者號飛行在臨近空間時,由于空氣含量特別低,充滿氦氣的球體會承受一個非常大的壓強差。所以對氦氣球的材料要求特別高,它一定要非常剛性,這樣才能既承受住巨大的壓強差,還要非常輕,才能有富余的浮力載重。”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光啟的研發產品和最新進展,在許毓欽的帶領下,記者乘坐大巴來到了位于龍崗區橫崗的“阿波羅基地”。

在這里,記者聽取了一場解說,據光啟一位女性解說員介紹,將飛至臨近空間工作的 “旅行者號”,其載重是1.33噸。“因為臨近空間的空氣很稀薄,導致接受來自太陽的輻射也是非常強的,因此‘旅行者號’的球體材料必須拒絕吸收任何電磁波、紅外線、紫外線的輻射,保證它里面的氣體不會受熱膨脹并發生爆炸。另外,氦氣球的氣密性一定要好,才能保障‘旅行者號’可長時間停留在臨近空間。”光啟在超材料領域的多年研究和積累,為其突破上述瓶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什么光啟科學要去探索臨近空間?許毓欽告訴記者,臨近空間平臺的開發,可以提供通訊信息業服務、提供對空對地監控觀測、提供智慧城市服務和提供娛樂旅游的新空間等。

按照設想,公司在這一空域推出的“旅行者號”以及后續型號具有持續動力,可持久駐留在臨近空間,能升空、降落、定點和巡航飛行,可搭載通訊、貨物、偵測等多種任務能力,實現對地面空間全方位的服務。相比傳統的方式,其優勢體現在:第一,不需要復雜昂貴的地面發射裝置,發射和運營成本遠低于衛星;第二,可以長時間駐空,動力效率高;第三,遙控收回后可重復使用,商業風險低。

“光啟科學的臨近空間技術跟衛星相比優勢明顯。拿對地面的高清觀測來說,由于距離地面很遠,所以衛星需要加裝更精密的攝像頭。而光啟科學則用相對較好的設備,就能達到區域性高精度的遙感圖像。”他提到,在對失聯飛機的搜索上,光啟科學可以做一個全球性的區域部署,彌補衛星存在觀測盲區的缺陷,這也是公司的一個極大優勢。

對于記者最關心的“旅行者號”目前進展情況,許毓欽坦言,“現在還處于研發階段,不過我們已經做出了原型,現在是在做一個密封測試。”他還稱,相信在2016年可以在剛果(金)開始試用了。

“此外,我們還在做一個近太空旅游的項目,也跟上海的宇航所達成了合作,載人艙由他們來設計,用我們的囊體做一個垂直上升下降的近太空的旅游。現在上去是2個多小時,在上面進行欣賞和觀測大概2個多小時,再緩緩降落下來,全程大概5~6個小時的時間。”許毓欽介紹道。

至于投產時間,許毓欽透露,“今年年底會做動物實驗。如果順利,很快就可以開始售票了。旅游范圍會是區域性的,比如從深圳一路飄到成都。”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這塊業務可能將成為光啟臨近空間商業化項目中最快投產的一個。

“云端號”將普及WiFi

除了臨近空間飛行器 “旅行者號”,光啟科學還有另一款主打產品——“云端號”(Cloud)。就目前記者掌握的信息看,“云端號”會比“旅行者號”更早試飛并投入運營。

在深圳湛藍的天空下,建造于“阿波羅基地”之上的1號空間庫顯得尤為奪目,其設計長度124米,寬84米,高42米,占地面積超1萬平米。在1號空間庫內部,展示著光啟進行的一系列新型空間飛行平臺的研發和測試設備,當記者進入到空間庫時,發現“云端號”實體就停放在其中。那是一艘巨大的銀色飛艇,根據預想,飛艇中會充滿氦氣,并依靠氦氣浮力升入空中。據工作人員介紹,“云端號”體積達數千立方米,它的直徑比一架波音737還要大。

“云端號”是一個實現無線廣域覆蓋的空中基站平臺,如果成功投產,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位于云層之上的大數據獲取平臺。“云端號”本質上是一個動態可調的飛行器,主要工作范圍在4000米至5000多米高的空域,通過飛艇下面的吊艙來做WiFi服務。

按照光啟的設想,地面將通過一根復合光纜繩連接 “云端號”,并保證數據的傳輸。許毓欽提到,“假如在深圳上空放飛,那么一個吊艙的輻射范圍就可以覆蓋到深圳和香港整個區域。而WiFi制式就是現在WiFi的標準制式,可以達到108兆。”

“云端號”升空的方式將類似于垂直起降的直升機,不需要助跑跑道,其浮力來自其內部充滿的氦氣。“云端號”還利用新型材料技術,將光纖從高空連接到地面主干網,實現超大數據上下行功能。

據光啟估算,“云端號”在離地4000多米的高空,WiFi信號可以覆蓋直徑100千米的范圍,大概是8000平方公里,而現有的WiFi技術覆蓋面是沒有那么大的。

不過,4000米~5000米并非臨近空間,在這一高度當中,“云端號”如何避免氣流等天氣的影響?“針對這一塊,首先我們在地面有測控的中心,其次‘云端號’運用了空氣動力學的設計,加裝尾翼后也可以進行一個動態的調節,相對的位置是可以移動的,運動范圍取決于實際天氣情況。如果真正遇到什么惡劣情況,可能要把它收下來。”許毓欽解釋道。

至于對航路的影響,許毓欽則毫不避諱地表示,“我們現在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你看到的這塊區域時不時有飛機飛過,所以我們做這塊的WiFi服務更傾向于在偏遠的地方,在深圳和香港這塊地區如果真要實現的話,可能還是要跟航空局進行一個非常緊密的協商。”

正因如此,“云端號”短期內想要在中國實現商業化可謂困難重重。首先,整個東南沿海的人口非常密集,航道也非常密集,造成了現實難題。此外,這個行業,要想撬動國內三大運營商的市場也并非易事,反倒是在海外一些偏遠的地方,很多人還沒有實現上網,這才是光啟目前主攻的市場。

光啟率先的商業化應用將放在國外進行,“比如剛果(金),它的國土面積大概有華南8個省那么大,但它整個國家只有2個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國80%的人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優勢就非常大了。”許毓欽笑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