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0 01:26:30
“有的國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壞資產’‘爛資產’也抓在手上不敢賣,不敢盤活,一盤活就害怕別人告狀說這是‘國有資產流失’。這個帽子可不小。”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國有企業改革依然是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在今年兩會上,劉明康、傅成玉、奚國華……這些曾擔任過大型國企董事長的“老領導”們,更愿意說的是自己對“國資流失”質疑的思考。
“有的國企,把一些自己管不好的‘壞資產’‘爛資產’也抓在手上不敢賣,不敢盤活,一盤活就害怕別人告狀說這是‘國有資產流失’。這個帽子可不小。”全國政協委員、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這樣說。
3月8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別的一場聯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也有類似的看法。傅成玉表示,怕被說用國有資產流失修補壞賬,因此國企步子邁得謹小慎微,這會放慢改革速度。
對此,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國有資產流失有兩種形式,一是在產權轉換時發生的交易性流失,二是資產不流動、不清理‘僵尸企業’造成的資產縮水。后者所形成的‘體制性流失’才是最大的國有資產流失。”
國資流失定義尚不明確
在兩會發言討論中,有政協委員反映,有些國企因擔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拖慢改革進程。
傅成玉3月8日表示,目前國企改革存在“上熱下冷”的情況——政府忙于改革,國企則一直在等待。傅成玉表示,要防止把改革的“殲滅戰”拖成“持久戰”。
對于國企改革緩慢的原因,傅成玉表示:“一是大部分國有企業還在等待上級文件和指示。即使一些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允許的改革,也進行不下去,怕被說‘搶跑’。二是怕被說用國有資產修補壞賬,因此步子邁得謹小慎微。”
在劉明康看來,按照市場規律,有的壞資產就必須賣掉。他以自己曾任董事長的中國光大集團為例表示:“當時光大在做手表,把日本的機芯買過來,做個盒子就成了光大手表。我問這家公司當時的領導,光大什么時候能超過精工、浪琴呢?有戰略規劃嗎?沒有人吭聲。”劉明康認為,像這樣的企業就要“流失掉”,不能握在手上。
但是,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進行產權轉換卻非易事。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有時候公司的市值低于凈資產,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按照賬面價格賣,沒有人買。但按市場估值賣,就有國有資產流失之嫌。即便按當前市場估值賣很劃算,但是如果過一段時間市值上漲,也可能被質疑是國有資產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原董事長奚國華也在小組討論的發言中舉例稱,2010年,中國移動認購浦發銀行20%股權。中國移動持有的浦發銀行股份,每年可以貢獻1%左右的利潤。“但審計不看利潤增了多少,只看現在這20%的股權比買的時候價格更低。因此,每年審計都給加一條‘國有資產流失’,讓我們很難受。”奚國華說。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很多關于國企改革的文件都提及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但對于如何界定國資流失尚無具體表述。
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向記者表示:“市場定價的波動難以判斷國有資產是否流失。我建議可以多從國有資產是否受損這個角度考慮,這主要審查交易過程中有無內幕交易、關聯交易等。這樣可以將經濟問題、定價問題轉變成法律問題。如果沒有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就不應該被認為是國資流失。”
專家:消極改革或損失更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在國企改革部分,該報告也指出,今明兩年,要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李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化解產能、處理‘僵尸企業’和國有企業改革是緊密相關的。一方面過剩產能、‘僵尸企業’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另一方面‘僵尸企業’的破產、兼并重組中又涉及到大量國有企業的產權轉換。因此,如果不把國有資產流失界定清楚,那么處理‘僵尸企業’的進程也會被拖累。”
在李錦看來,國有資產流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指運用各種手段、各種渠道將國有資產轉化成非國有資產,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交易性流失”。另一種則是國有資產自身的“縮水”,這種流失常常不涉及違法方面的問題,而是不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不清理“僵尸企業”等造成的國資虧損,可以稱為“體制性流失”。
“與交易過程中的流失相比,‘體制性流失’后果更糟糕、更嚴重,也更需關注。如果消極對待改革,拖著等著看著,對發展中的機遇抱著‘寧可錯過,別萬一犯錯’的想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能做強做優,甚至發生虧損、倒閉,那就是更大程度的國資流失。”李錦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國資委原副主任黃淑和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現在國企改革到了深水區,是配套性、互相關聯性都很強的改革。在這種前提下,應該鼓勵大家敢為人先。有一些東西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只要不是違法亂紀,要有一個容錯的機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