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一/一级**色/无遮无挡试看120秒动态图/韩剧热播网 - 一女三黑人4p免费视频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內商業航天運力瓶頸待提升 國內液氧甲烷中型火箭擬2年后首飛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30 23:32:2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實現了大型發動機噴管成型技術的突破,首批大噴管成品完成出廠,發動機大噴管的規模從原本的10噸級擴展到百噸級,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設計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并計劃于2019年實現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量產,并在2020年實現配套液氧甲烷中型火箭首飛。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實習編輯|胥帥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年以來,不論是SpaceX“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亦或者我國首枚自主研發的民營商業火箭零壹空間OS-X型“重慶兩江之星”號試驗發射成功,都讓外界對于這一領域頗為關注。不過,國內民企發射的多為探空火箭,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

運載火箭的總體運力距離衛星發射需求尚有較大距離仍是目前商業航天發展掣肘。發射成本低、可重復使用的液氧甲烷發動機研制技術對商業航天運力提升尤為關鍵。國內包括星際榮耀、零壹空間、藍箭航天在內的三家公司目前都有運載火箭的計劃。

5月3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實現了大型發動機噴管成型技術的突破,首批大噴管成品完成出廠,發動機大噴管的規模從原本的10噸級擴展到百噸級,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設計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并計劃于2019年實現百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量產,并在2020年實現配套液氧甲烷中型火箭首飛。

商業航天火箭運力仍需提升

去年12月,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燃氣發生器首輪點火試驗取得成功。

談到此次的進展,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此前相比,發動機大噴管的規模從原本的10噸級擴展到百噸級,在技術難度和工藝方面進行了突破和創新。液氧甲烷中型火箭的定位為發射從1噸到3噸量級的衛星,覆蓋的發射軌道位置從300公里到3000公里,成為一款“包打低軌”的中型火箭。

除了藍箭航天,我國在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領域也有過技術積累。據2013年10月《中國航天報》報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新一代火箭液氧甲烷發動機全系統首次點火試車成功。商業航天巨頭的大推力發動機也采用此項技術,如美國SpaceX公司的Raptor(猛禽)、藍色起源的BE-4。

張昌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液氧甲烷具有污染較少、可回收、投資成本較低,因而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一大運用方向。

有行業人士認為,作為萬億級航天市場的基礎性入口平臺,衛星制造、衛星應用出現了井噴式發展,但真正上天入軌的衛星仍遠遠跟不上地面的衛星規劃及市場需求,其核心原因在于運載火箭的總體運力距離衛星發射需求尚有較大距離。

在這樣的背景下,SpaceX以大型火箭成功占得市場先機、Rocket Lab、Vector等小型火箭對市場進行有效補充的同時,適合進行微小衛星組網、中小衛星組網及補網的中型火箭擁有了明顯的市場機會。此外,包括SpaceX在內的行業引領者更將目標定位到發射成本低、可重復使用的液氧甲烷發動機研制技術。

除了運力方面的擎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業界更多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發動機。長期研究航天領域的遠望智庫高級研究員黃志澄也曾發文稱,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它具有比沖較高、低成本、低積碳、冷卻不結焦、適于重復使用等特點。

商業航天繁榮背后的“資本變奏”

值得一提的是,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的探索進程也和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路徑有較高的契合點。

東興證券研報認為,全球商業航天產業穩增長,美國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商業航天潛力正逐漸釋放。2014年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航天政策促進商業航天的發展,并鼓勵民營企業進入航天領域。而東方證券研報則指出,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的商業與運營模式尚未成熟,短期內更多是為一直從事航天技術應用業務的院所和企業帶來改革活力與業務增量。

早在2016年,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還未進入大眾的視線,商業航天也并非如今這般火熱。彼時,張昌武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兩年是民營企業做商業航天的科普階段;目前,在商業航天的認識、制度、路徑、配套、市場化程均等方面處于早期階段;接下來將是商業航天邁出實質性步伐的階段。

如今,兩年已經過去,張昌武的一些預想似乎逐漸落地。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2018年國內商業航天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年,外界對于該產業的關注度也持續升溫;但和外界的關注相比,張昌武則認為商業航天從業者的冷靜心態更為重要,距離真正行業“爆發點”來臨的時間還需要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領軍產品的出現,繼而推動商業航天的進一步爆發。

正如張昌武的感嘆,商業運載火箭發射市場如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不論是今年2月份SpaceX“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亦或者5月17日我國首枚民營商業火箭零壹空間OS-X型“重慶兩江之星”號試驗發射成功,都讓業界十分關注。

商業航天的迅速發展也和資本的青睞密不可分,此前,藍箭航天的官網信息顯示,其已經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超過5億元。而另一家商業航天公司零壹空間在今年1月完成了A+輪2億元規模的融資,截至目前累計融資額也接近5億元。商業運載火箭公司星際榮耀也在今年3月完成了Pre-A輪融資。

談到各家商業航天公司的布局,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聯盟秘書長季會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航天是高精尖產業,需要資本助力,而近兩年隨著SpaceX等商業航天企業的崛起,資本方對于這一領域的態度也由冷變熱,給商業航天帶來很多機會。

此外,季會現提醒稱,中國版SpaceX未來的問世值得期待,但也要看到和國外的差距,相關企業應該在技術方面不斷研究探索。(實習生滑昂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航天商業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