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16:37:36
每經記者胡琳
近期,《保險資管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讓保險資管產品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統一化,本質上是在保險資管產品領域進行資管新規的落實與細化。
事實上,上述文件在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去通道、禁止資金池業務、限制期限錯配、產品分類等方面與資管新規均保持一致。無疑,資管新規等文件的出臺讓資產管理行業更加標準化、統一化。
資管新規等文件出臺后,不同資管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臺競技,那么各大資管機構間應如何定位自身才能在大資管2.0時代占有一席之地呢?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平安信托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陳勇,聽其詳解資管新規影響及債券委外業務打法。
“原來信托、銀行、基金在各自的跑道上,大家都不一樣,所以有監管套利、資管亂象。資管新規把跑道標準化了。資產管理機構,就像是跑道上的賽車,不管信托、證券還是基金,現在都在同一個標準跑道上比賽。”平安信托固定收益部負責人陳勇表示。
在他來看,在統一化、標準化的資管跑道上,車就是機構平臺,人才是賽車手,而油門和剎車就是激勵文化和風險文化。未來賽場的勝出者一定是“三好生”“:好車、好人和好的文化。
資管新規開啟大資管2.0時代,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未來,資管行業會呈現頭部化。資產管理機構利用協同效應強、品牌效應好、資金渠道廣、運營成本低、產品體系全、研究實力強等優勢,不斷塑造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
陳勇稱,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兩極分化加劇,規模向頭部機構集中,大的會越來越大。原因很簡單,因為跑道標準化了,進跑道的門檻提高了。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各大資管機構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資產管理機構站在統一跑道上同臺競技,不同資管機構間的差異化競爭也成為關鍵。
“與證券、基金相比,信托是唯一兼具銀和非銀的機構,也是最懂“銀”的“非銀”。首先,信托的傳統信托貸款業務,與銀行的信貸業務有很多相似之處;其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信托和銀行是合作關系最密切的金融機構,在資產、資金和產品上已經有非常廣泛的合作基礎”。陳勇表示。
伴隨過去幾年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重要的盈利來源息差不斷收窄。各類銀行為維持較高利潤水平,均積極謀求在投資、資管等非信貸業務領域的突破與擴張。在大行、股份制銀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之際,中小銀行在未來的大資管競爭格局中的地位略顯尷尬。
“針對中小銀行這一痛點,平安信托債券委外業務依托強大的投資管理能力,可根據銀行風險偏好定制差異化產品投資策略,滿足銀行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實現資產增值”,陳勇表示。
據介紹,平安信托是在業內較早開展債券業務,債券業務管理規模極大的公司,也是業內率先順應資管新規進行業務轉型的公司。姚貴平出任平安信托董事長后,提出打造特色團隊,重點培育有發展前景、有競爭力,能做大做強的業務板塊,債券業務被寄予厚望。
具體的打法上,平安信托先瞄準中小銀行債券資產管理,致力于做中小銀行的債券資產配置管理專家。定位的形成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資管新規、非標轉標、打破剛兌這三大背景,意味著有100萬億資產管理規模面臨重新洗牌,而且洗牌的結果大部分產品要以凈值型產品形式存在。信托公司作為大資產管理行業之一,平安信托作為頭部信托公司,率先轉型取得先發優勢,在未來債券資管格局里也理應有一席之地。
新的監管環境下,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化方向轉型,銀行開始關注自身主動管理的能力。凈值化轉型讓銀行壓力倍增,特別是中小銀行。然而這也成為新監管環境下,委外投資機構債券委外業務的突破口之一。
其次,陳勇坦言,中小銀行在資管新規下相對有一定的劣勢,本身也有跟頭部機構合作的訴求。在他看來,中小銀行委外和理財業務具有“非常龐大的空間”。初步估算,農商行、城商行可委外的理財規模達4-5萬億。“從國內實際來看,中小銀行的需求還是很強勁的。”陳勇告訴記者,中小銀行做委外主要居于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增利,就是提高投資收入;第二,引智,要引外面的智力進來,跟外部專業機構接觸,增加信息交流渠道和培訓機會,對自身隊伍建設和投資能力提高都是有幫助的。再次,中小銀行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平安信托的親密合作伙伴,在原有業務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為中小銀行提供債券資管業務的產品和服務也是水到渠成。
近年來,不少銀行開始加強委外機構管理。在機構選擇上,只能是持牌金融機構且銀保監會認可的機構,甚至不少銀行在此基礎上只選取市場排名靠前的機構。
陳勇表示,“這幾年委外市場很多機構在逐漸退出,但是頭部機構有些委外不降反升。委外客戶現在對投資機構的遴選標準也越來越高了。”
陳勇告訴記者,首先,在準入上,委托人在遴選對象上非常謹慎了,各家都有評分體系;第二,合作以后,會對投資機構進行投中、投后的監控,交流也會更多了;最后,核心還是業績,要對委托人負責,要給委托人做好業績。“平安信托之所以在管理規模等方面位于行業前列,一個方面,是依托平安集團在債券投研、信評、交易系統、渠道上的綜合優勢;另一個方面是自身優勢,包括能夠實現標與非標的聯動、一二級聯動、境內外聯動、與公司特殊資產投資團隊聯動,以及人才優勢。”陳勇表示。
首先,平安集團在債券投研、信用評級、交易系統、渠道上具有綜合優勢。綜合金融是平安信托區別于其他信托、券商和基金的顯著優勢。
其次,平安信托在開展固定收益業務也具有其自身的差異化優勢。
一是標債與非標的聯動。信托此前擅長做非標,現在做標債,客戶其實沒有變化,只是產品變了。而且,非標傳統上就是地產和城投這兩類客戶,在標品債券里頭,目前地產債和城投債的存續規模達到12萬億元,占整個信用債的28%,是非常龐大的發行主體。對于這兩類主體的信用風險把控上,由于信托具有標與非標聯動優勢,與券商、基金相比,還是有相對優勢的。
二是一二級聯動。監管層目前正在逐漸放開信托公司在承銷業務、ABS、ABN的牌照,一二級的聯動也將使得信托在資產獲取、客戶把控上具有優勢。
三是境內外聯動。依托平安信托及平安海外的優勢,利用QDII和RQDII等工具,關注境外債券投資機會,挖掘境內外市場的價值洼地,為中小銀行提供全方位的資產管理服務。
四是與特殊資產團隊聯動。姚貴平上任董事長后,將傳統業務當做平安信托的正面戰場,而將特殊資產業務視作“特種作戰”,后者瞄準這一輪經濟波動產生的萬億不良資產市場。而固收團隊可以與特殊資產團隊在高收益債市場進行充分合作,共同開發產品。
除了綜合金融的平臺優勢與內部的四重聯動優勢,平安信托更大的優勢是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為專業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路徑。好的文化才能激勵人才,在布局新戰略的同時,平安信托建立了創新和特色化工作機制,鼓勵業務團隊聚焦細分領域,做精做專,通過深層錯位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可持續的、富有生命力的發展模式,以此獲得市場領先地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