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邊縣融媒體中心 2025-09-16 20:16:40
九月的鹽邊,陽光猶盛,山風卻已有了涼意。走進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和愛村的山坳間,大片梯田順著坡勢層層鋪展開,一片片藍莓苗整齊排列,枝葉茁壯,有的枝頭已綻開風鈴狀白色小花,有的則已掛上青紫色小果——它們是“藍美一號”,一片需要時間與耐心澆灌的產業新苗。
2024年,鹽邊引進大田百谷(杭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于和愛村啟動藍莓種植示范項目。一期規模達500畝,7.8萬株“藍美一號”于今年春季陸續種入田間,歷經近半年的養護,當下長勢良好。但這一切,只是這場“長期主義”敘事的開端。
從組培到地栽:一顆藍莓的“五年歷練”
“藍美一號”的“慢”,從破土前就寫好了注腳。在和愛村的藍莓基地里,沒有“速生”的捷徑,每一株苗都要歷經“三年歷練”才能落地:先是從母株截取組織,在實驗室里培育出萌芽;再移栽進大棚,長成根系纖細的苔蘚苗;等長勢穩定,又要挪進營養缽里繼續“養壯”——直到2025年3月,這些苗才正式扎根和愛村的土壤。
即便地栽完成,等待仍在繼續。“現在開花結果只是‘小驚喜’,要到2026年5月才會迎來初果豐收”,基地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想讓果子達到精深加工的品質標準,還得再等一年。”從實驗室里的一株芽,到能創造價值的一顆果,“藍美一號”至少要“歷練”5年。
和愛村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這片培育出優質高山蔬菜的沃土,如今成為“藍美一號”的理想生長地。充足的日照促進花青素沉淀,顯著的晝夜溫差濃縮了野果風味,恰好契合該品種高花色苷、高花青素、高藥用價值的特性,讓“慢生長”孕育出“高品質”。盡管“藍美一號”果實不大,卻風味獨特,兼具食用與藥用雙重價值,其樹木壽命超過二十年,抗病蟲、適應性強,堪稱可長期耕耘的“綠色銀行”。
從鮮食到康養:產業布局的“長遠算盤”
和愛村藍莓基地的耕耘“耐心”,恰好踩準了國內藍莓市場的“長趨勢”。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經濟網等相關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間,國內藍莓消費量增長近40%,市場需求不斷釋放的同時,深加工領域仍屬“待開墾”地帶。2023年,全國鮮食藍莓占比超九成,而用于功能提取、健康食品研發等的“原料藍莓”不到一成。和愛村“藍美一號”所具備的品種特性,正好契合這一趨勢。
在此背景下,和愛村藍莓基地更加看重果實背后的健康價值與產業縱深,聚焦“藍美一號”品種極高的花色苷、花青素含量,錨定精深加工及大健康產業賽道。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藍莓產業競爭的下半場,不只在于產量規模,更在于價值鏈的深度與科技附加值。”
基地早已算好“長遠賬”:配套的冷庫、冷鏈運輸及精深加工鏈正不斷搭建完備,等果園發展成熟,還可延伸開發采摘體驗、科普觀光等業態,讓“種藍莓”變成“逛藍莓園、吃藍莓產品、享藍莓康養”的全鏈條產業。
從務工到分紅:村莊與藍莓的“雙向奔赴”
產業布局長遠,但對和愛村村民來說,改變已在家門口發生。
去年10月到今年4月的基地建設期,坡改梯、土壤改良的活兒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如今進入管護期,修剪、除草、施肥的日常工作,又為村民提供了崗位,還能跟著技術人員免費學習種植技術。“以前出去打工,一年到頭不著家,現在管藍莓既能掙錢,還能學技術,心里踏實。”村民李大姐一邊說,一邊為藍莓苗施肥,手上的活兒慢,心里的盼頭卻很足。
更實在的“聯結”體現在集體經濟里。該基地土地屬村級集體經濟,和愛村占股10%,等到藍莓進入盛產期,村民不僅能務工掙錢,還能參與分紅。這種“短期務工+長期分紅”的模式,讓村莊與藍莓綁成“利益共同體”,也讓“長期主義”有了民生溫度。
從藍圖到落地:政策護航的“長期答卷”
和愛村“藍美一號”的“長期生長”,離不開政策機制的“長期護航”。
縣委十五屆七次全會指出,要推進農商文旅康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生態資源保護—康養產品開發—價值實現閉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農商文旅康體+百業”“百業+農商文旅康體”雙向賦能,實現生態提質與產業增效雙贏。
和愛村藍莓基地,正是一份鮮活的實踐樣本:它不只是一片果園,更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紐帶——用高海拔生態種出高品質藍莓,用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用項目建設與三產融合探索拓寬增收路,讓“生態立縣”與“康養名縣”的目標,落在了每一株藍莓的生長里。
夕陽西下,梯田里的藍莓苗被鍍上一層暖金色的光芒,微風拂過,白色小花在枝葉間輕輕搖曳。這片土地靜默地見證著時間的重量——明年的初果、未來的深加工產品、往后二十余年的果樹生命,無不是鹽邊以“耐心”寫下的長期答案。
在這片土地上,農業的長期主義從不是浪漫的空想,而是一場融合時間、技術、市場與政策的“精耕細作”。7.8萬株“藍美一號”正在和愛村的山谷中從容生長,它們承載的不僅是一季果實的成熟,更是一個縣域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回答——慢,是謀定而后動的戰略;長,是厚積而薄發的勢能。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